這是真的。
曾聽一位朋友分享她的人生經驗,是關於一種價值觀的拔河,居住的辯證。
朋友說她的公婆是所謂的「包租公」,因勤儉持家加上善於理財,40餘歲即擁有土地與房地產,透過收租與買賣,累積了相當的財富。時遇台灣經濟起飛開放觀光的年代,兩老便開始「繞著地球跑」,北至阿拉斯加,南至南非紐澳,歐美的美景全數打包,東南亞東北亞與大陸一網打盡。一年可能有2個月都在旅遊,吃大餐,住五星級飯店,可說是快意人生!
但這位朋友一想到回婆家就「頭痛」。公婆因節儉,一樓以上全出租了,他們回去只能住小開氣窗的地下室,這是他犯頭痛的禍首。隨著時間流逝,屋子更老了。環顧老宅四周,除主臥完全無窗,房間陰暗不通風,浴廁斑駁的磁磚,漏水的天花板與壁癌,隔棟的抽水馬達,以低頻整晚在鑽你的腦袋。變形的鋁門窗,還有因變形而難以緊闔的房門.....朋友難以想像公婆為何可以忍受如此的居住環境超過40年!?
她的公婆熱愛旅行,每年寧願有2個月住五星級飯店,其餘的時間住「漏」室,這實在是反差強烈對比。改變不是件容易的事,需要錢需要時間,更重要的是觀念吧。看似「天賦人權」的陽光空氣水,有時竟也變得取得困難起來。
如果一個人的一生,能擁有多少的財富,可支配多少錢已然命定,請問:你是願意把賺的錢花在「天天住在五星級飯店」,還是把辛苦攢的錢,「偶爾才住五星級飯店」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