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3年時,面對經過戰亂的下議院,英揆邱吉爾說道:「我們塑造建築然後建築塑造我們」。如今現代,已有多位心理學家、神經學家的研究發現,建築的確會影響人們的情緒、健康。建築的設計與周邊環境的相互作用,對於人們有顯著的影響。
外牆對人們會有影響嗎?
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學者發現,人體會受到建築外牆的形態影響:若果外牆複雜有趣,對人體有益,相反外牆簡單乏味的話,對人則有害。
根據實驗研究發現,參與者如果事看到正門外圍的灰白玻璃,測量器則顯示他們不但心情轉差,還會加快節奏,加速離開;但當參與者走過充滿生氣的餐廳小店,心情就會變好。
換言之,灰白冰冷無趣的空間會抹殺街道上的歡樂。
怎樣的室內設計才會讓人過得舒適?
以色列的建築及工程學者的研究發現。研究中,學者利用VR技術,讓實驗參與者透過 VR 看不同的房間。結果發現,大部分人更喜歡身處於邊緣彎曲、圓形輪廓的房間;而人們在四角尖銳的長方形房間時,則會有較差的感受。
建築著實影響人們的心理、情緒、健康。
研究證實,如樹林和公園等綠化地帶亦可為城市提供減壓空間。
英國研究指出,居住在綠化程度高的地方的市民比較少會發生身心循環疾病。理論表示,由於自然環境在視覺畫面較為複雜,能產生精神安慰的作用。
都市生活相當於慢性自殘。
居住在城市所產生的生活壓力和疏離孤獨感,不但可能改變腦部結構,更可能誘發現代文明病。不少研究實證,在城市居住的人不只更易患上精神疾病,且有較大機會陷入憂鬱、焦慮症等心理症狀。
作為建築師又或科學家,如何從建築設計著手,改善現況呢?
社會學家 William Whyte 建議,公共空間的設計,應讓路人行走時距離更近,促使人們交談溝通,建立人際關係。
Whyte 的方向有參考價值,雖然改變公共空間不會消除人們的城市孤獨,但至少可以讓市民對周圍環境感到更加自在舒適,繼而更樂於與陌生人交流。
而行為神經學者 Kate Jeffery 則指,活在城市中油然而生的「迷失感」會令人產生負面情緒,所以城市和其建設應以人為本,避免混亂,要讓城市人能摸清空間運作,讓人們獲得「方向感」進而產生穩定的心理感受。